前言
中午吃饭的功夫想找个片子看,突然就想起来以前好像看过这么个东西,即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,就找来再看看,顺便做个笔记吧。
基本流程可以参考以下流程图:
前期
这个故事大致长什么样,实现起来都要用到哪些东西。
1.企划
做动画是需要钱的,一般来说会有一个制作委员会制度,拉一堆人将资金投入进来。
制作委员会方式(日语:製作委員会方式)是一种在制作动画、电影、电视节目等影像作品,或剧场艺术、音乐剧等舞台作品时,由复数企业共同出资以分散风险的方式。
然后会形成企划书,毕竟做动画也是要赚钱的吗,这部分主要是从商业的角度考量,主要考虑做成什么样的,在哪播放,赚谁的钱之类的问题。
2.脚本
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,发生了什么事情,在哪些场景发生的,具体都要用到哪些东西。
3.设定
这些东西都是什么,具体长什么样,角色、美术、色彩之类的,就像是程序代码规范一类的东西,让不同人参与制作出来的东西尽可能统一。
4.分镜
很好理解,将具体故事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镜头。
中期
接下来就涉及到动画的具体实现了,内容的具体实现由演出负责,而具体的进程协调则由制作进行处理。具体的画面由作画监督负责,来统一画面风格,整个动画也还存在总作画监督,有的时候看到同一部动画不同剧集之间“画风突变”,很可能是作画监督不同,eg.天国大魔境。这里介绍的主要是作画也就是动的部分,除此以外动画片还需要背景等静物。
1.设计稿(LAYOUT)
由原画师负责,将分镜进行细化,敲定具体的画面长什么样,可以说是动画呈现中最重要的一步。最早出现于1974年的《阿尔卑斯山的少女》中。
2.原画
可以分为第一原画和第二原画,简称一原和二原,一原负责处理角色的轮廓和动作,二原则需要根据设定进一步细化角色。这一步主要是让镜头动起来。实际上一原有许多种不同的完成情况,也有一些完成度很高的一原,而这里一原和二原的划分则由一原的完成度来决定。
3.动画
描线和中割,也就是补帧,让动画更加的流畅,如果说原画完成以后是GIF动图的话,动画完成以后就是真正比较流畅的动画了。
4.上色
这部分也不需要多说,根据色指定上色即可。
后期
1.摄影
也称动画后期,负责增加特效,形成最终无声的画面,观感就像把动画ps了一遍一样。
2.编集
顾名思义,修剪时长,编程一集,统一剧集的时间以适于电视播放。
3.AR和DB
因为一季的动画制作是以流水线的形式进行的,声音方面差不多也是随着中期同时进行,所以声优进行配音时一般是对着分镜或者原画进行的,称之为AR(after record, アフレコ)。之后还需要配音效和bgm,这部分称之为DB(dubbing)。
4.V编
到这里就是动画制作的最后一步了,video编集,也就是添加制作人名单,使之符合电视台播放的格式。
至此,一集的动画制作完成,可喜可贺。
流水线
实际上动画制作是以流水线的形式进行的,这里放一张理想情况下的图。
但是这种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时间容错率,有时候,中间出现一点问题,就会变成下面这样。
总结
目前只是主要了解了一下日本(其实也就是节操社一家)的动画制作流程,其它相关的内容也试着找论文看了下,不过笔记么,感觉不需要讲的那么复杂,只要能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就可以了。把看过的内容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,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。本文内容方面主要来自动画魂,只能说是拾人牙慧罢。